• 闽台文化研究的文化地理学思考

    刘登翰

    文化史和文化地理的综合交叉视野,是拓展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借鉴文化地理学的某些概念和理论,对闽台文化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中原文化在闽台的扩散方式、闽台的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对闽台区域共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01年02期 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白先勇小说句法与现代性的汉文学语言

    徐学

    以少总多的长句,自然成对的语句声气节奏以及气韵生动的语句内在节奏构成了白先勇小说句法的民族气派和现代风格,突出地表现出白先勇小说语言艺术对现代性汉文学语言建设的贡献。

    2001年02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运用喜剧形式关注社会生活──论台湾著名戏剧家黄美序

    曹明

    2001年02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

    陈支平

    民间的医疗保健在明清以来数百年台湾的开发历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可惜的是,至今为止有关台湾民间医疗保健的书籍资料相当稀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罕见。台北芦洲李氏家族辑存遗留下来的这两本医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清代以来台北淡水河流域乡村治病的众多方剂,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民间中医进行治病救人时所用的方法及其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论说;同时在另一个方面,它也反映了当时台北淡水河流域开发时期的乡村社会诸问题,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于这个时期台北淡水河流域乡村社会环境的认识。

    2001年02期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晚清台湾乡村制茶业

    周翔鹤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世纪后期具一定规模的,输出到世界市场上的茶叶,其种植和粗制是由小农家庭进行。晚清台湾茶业虽然有足够的土地、劳力资源,但囿于小农经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001年02期 30-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关于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几个问题

    关志钢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的一项社会改造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且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背景。该运动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化意义。

    2001年02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闽台历史文化研究的一本好书──评汪毅夫的《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

    邓孔昭

    2001年02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泛国民党阵营整合与台湾未来政局

    范晓军

    "泛国民党阵营"整合的政治语义可以由低到高地划为:策略联盟、选举联盟、执政联盟、政党合并四种。在台湾"二合一"选举中,国、亲两党都在追逐着政治利益的最化,它们拟议筹组的选举联盟总体上是一种竞争大于合作的关系。这种"非恶性竞争"的 "竞合关系"可能成为国、亲两党未来"合作"的一种主要模式。"泛国民党阵营整合"的任何有意义的动作选后才会真正开始。从选举结束至2003年"总统大选"提名展开前的两年时间内将会是台湾政局演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各政党"总统选举"布局、"执政联盟"的操作和"新中间路线"的再造是影响"泛国民党阵营整合"乃至政党重组和政局变动的基本脉络。

    2001年02期 51-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从“罢免案”看台湾政治的结构性矛盾

    张文生

    陈水扁就任以来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以“罢免案”所形成的政治风暴是扁政府内外危机的集中表现。“罢免案”反映了台湾”宪政体制”方面的“弱势总统”和“双首长制”的结构性问题,但本质上是朝野政党的权力争夺和统独理念冲突。通过“国会”改选和政党重组,组织“联合政府”是扁政府摆脱危机的现实选择,但扁政府只有改变意识形态施政的路线才能化解政党之间的激烈对立。

    2001年02期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林震

    台湾民主化进程中,“中华民国”在推动民主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解构的对象,这使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观出现分裂,在消解与捍卫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的斗争中,民进党为首的反对派成功地瓦解了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国民党逐渐居于下风,“中华民国”成为一团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模糊体。90年代开始,在突破外部环境约束的过程中,两种对立的国家认同观在“中华民国”缩小化的基础上培育了共同点直至最后实现了合流,但仍然没有解决“中华民国”的认同危机。总之,民主化的进行不但没有强化台湾人对“国家”的认同,反而使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只有恢复被威权统治损害了的国家统一的价值和声誉,才是消除台湾社会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本途径。

    2001年02期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论国家统一前的两岸交往秩序

    王建源

    在国家与社会二元论的框架下,从外部秩序与内部秩序两个维度,对国家统一前的两岸交往秩序进行了综合考察。在外部秩序方面,检讨了立法与事务性商谈两种方式在建构两岸交往秩序中的成效,分析了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在内部秩序方面,探讨了因双向需求、两岸居民的理性趋避、公权力机关的个案裁量以及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引起的两岸交往自发秩序情形,指出了在两岸官方政治歧见日深、互信严重不足的现状下,自发秩序对稳定两岸民间交往的特殊意义。

    2001年02期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论21世纪初期海峡西岸对台城市经贸合作

    李非

    加速推动海峡两岸城市间经贸合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海峡西岸所处的区位优势,既构成了其发展对台经贸关系的独特条件,也决定了它是推动两岸城市间经贸合作的最佳场所。因此,以台湾海峡为联系纽带,通过民间交流与协作的形式,在“试点直航”和“金厦直航”的基础上,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为突破口,达成闽台城市之间全面、直接、双向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001年02期 89-9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台湾资讯产业的成长及其对中国大陆的投资

    朱炎

    台湾资讯产业快速成长从而成为90年代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但主要集中于电脑关连产业和半导体产业。成长的三大原因:出口、OEM生产和在中国大陆当地生产,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主要是劳动力和市场、岛内经营环境恶化等。

    2001年02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研究

    戴淑庚,翁成受

    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备具优劣势且具优势互补、转劣为优的特点,因此,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合作具客观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使得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相当薄弱、举步维艰。不过,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强。基此,本文从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提出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一些构想。

    2001年02期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1999-2000年台湾的外资投资与对外投资

    汪慕恒

    2001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