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能远;
本文呼应陈孔立《两岸政治定位的瓶颈》一文的基本观点并有所讨论。笔者认为,解决两岸政治定位时机尚未成熟,但讨论时机业已成熟。在谈判解决政治难题时,要求台湾方面做出相应让步是可期的,但在讨论时期,期待台湾学者在"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上作出突破却甚难。学者可以而且应该研究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但纷纷提出各种模式,可能未必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似也难以从定位直接切入,仍然需要循序渐进,在解决相关问题的累积中逐步创造条件,以期瓜熟蒂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
2011年06期 No.11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唐桦;
本文从主观博弈论的视角指出两岸的政治互信就是我们在互为"他者"的情境下,互相理解,然后形成共同理解。通过对政治互信演进轨迹的历史分析,梳理出政治互信的逻辑起点、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机制。最后对增进政治互信提出一种现实建构,即一种公共秩序和集体行动逻辑的达成,以及制度创新和文化实践的促动。
2011年06期 No.118 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李秘;
民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与此相应,两岸关系理论需要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但是既有的"联锁社群"理论在解释两岸民间交流时仍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对"关系"本身的忽视;而"关系网"恰恰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两岸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强关系传递了情感、信任和影响力,弱关系传递了信息。社会网络比身份认同对两岸民间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2011年06期 No.11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王鹤亭;
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接受程度遭遇瓶颈。本文正视现实,探讨了两岸政治定位、互动框架和实践模式等基础问题,在理论上借鉴"协合式民主"精神,立足于两岸关系实际,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加以深化和拓展。维护"一个中国"的统一性,保持台湾在单纯内部事务上具有独占性权利或完全自主权,在两岸事务上台湾得适用否决性权利,在一般性的国家事务上台湾享有比例性权利;通过协合式民主的治理方式,促进两岸间异质性民主的正常运转,实现和维护两岸权力分享、国家权威的统一与稳定。
2011年06期 No.118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古小明;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2011年06期 No.118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刘凌斌;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正逐步取代传统安全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威胁。因此,海峡两岸应当在原有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NGO的作用,不断推进双方在防范"三股势力"、打击跨境犯罪、防治自然灾害、核能安全合作、应对突发事件和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等方面的互助与合作,共同保障两岸交流的正常秩序和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11年06期 No.118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任国军;汪明敏;
近十年来,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的考察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冷战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的情报改革与情报转型问题、情报控制问题、情报基础理论、现实情报工作。通过对试题及其考察重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地区情报理论研究有如下特点:注重引进与借鉴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情报理论及实践成果、注重情报控制与"国家"安全法制化问题研究、注重情报与非传统安全及国土安全等安全问题研究、注重情报理论研究和情报实践的结合与互动。
2011年06期 No.118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吴凤娇;陈银忠;
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5—2009年的海峡两岸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序增长和差异演化趋势。结果显示:虽然两岸农业生产率增长差距缩小,但增长的动力源不同,两岸农业增长方式仍存在根本区别。另外,大陆各省份吸引台商农业投资状况是导致其区域农业生产率不平衡增长的主要因素。未来,大陆应进一步密切两岸在农技创新和推广上的合作,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组织间的交流,同时引导台商在大陆农业投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2011年06期 No.118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张文彪;
儒学在台湾,长期以来一直走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儒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哲学思想而为当局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传统文化的基础,还是作为为了实现现代发展而走融会中西思想之道路的新儒家思想,都越来越深入地融进台湾的现实社会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儒学思想一方面对台湾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与基本范畴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对台湾的儒学研究只能将之放在客观真实的台湾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也由于台湾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而提供了一个儒学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
2011年06期 No.118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李诠林;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2011年06期 No.118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刘彼德;
相传很久以前小琉球的乌鬼洞有小黑人居住,曾经被人在洞口点火焚烧,死人无数。荷兰占据台湾时期,确实曾经讨伐小琉球,将全数岛民或者杀害,或者移除,使得小琉球原住民永远在历史上消失。本文说明这件灭族悲剧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分析荷兰人残酷对待小琉球岛民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经济和军事价值,又容易围捕歼灭的缘故。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一切决策都是以公司的利益为考虑,即使牧师提出的基督徒人道观点也不能跟公司的利益抗衡,小琉球人的灭族悲剧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2011年06期 No.118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正>~~
2011年06期 No.11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