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长华;
<正> 近几个月来,台湾各界围绕土地增值税由公告现值改为实际交易价格课征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实行第二次土地改革的议论,形成两种对立的意见而争吵不休,以至“财政部长”王建煊被迫辞职。这样一个小问题竟然引起轩然大波,说明目前台湾有一部份人掌握了相当多的土地,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前的私人占有土地不均现象又出现了;而这些人占有土地主要是作为投机手段以获取暴利,课征土地增值税的办法一改变,确实触动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同时也说明了台湾目前金权政治结合已深。因此很值得深入思考。
1993年01期 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何其帼;
<正> 劳工保险是台湾社会保险最为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应用保险的技术和方法,当劳工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及失业等事故时,以现金给付和医疗给付的方式予以他们生活及健康的保障。台湾劳工保险与其他普通商业性保险不同,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作为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一种手段,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救济,不仅需要缴费,而且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劳工保险制度是台湾劳工政策的重要一环,它的实施不仅对广大劳工大众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使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将主要对台湾劳工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粗浅的探讨。
1993年01期 8-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汪慕恒;
<正> 在1990年的显著经济衰退之后,1991年台湾经济有了较可观的恢复,其经济增长率在7%以上。1991年台湾的经济恢复主要是由政府增加投资与出口需求的增长所带来的,特别是由香港转口发展了与中国大陆的间接贸易关系。民间投资在1990年的剧降之后,1991年也有回升。1990年民间资本投资的剧降是由于当时台湾经济因股票市场的解体和海湾战争被迫进行了调整。
1993年01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刘进庆;雷慧英;
<正> 一、资本的官民营二元结构台湾产业和企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存在着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庞大的官营企业体制来源于战前日本垄断资本的公有化。除工业部门的钢铁、造船、石油化学、肥料、机械、金属、制糖等台湾所有骨干产业几乎全是官营企业外,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原子能部门也全部是官营企业,而且金融部门的主要银行几乎被官营企业所占领。可以说,台湾的经济体制是官营企业牢固地控制着产业和金融业的“主要经济命脉”。这种体制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外,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容易找到的。在这种官营企业的控制体制下,民营企业却能得到增长,并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企业。由此可见,台湾的产业结构一直是以官
1993年01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林劲;
<正> 笔者1991年在《民进党政治主张的走向及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一文中,对民进党政治主张走向的客观原因作了初步分析,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内在原因作一分析。一、民进党建党的多元组织基础决定了其政治诉求的多元化,台独主张的逐步升级是其政治诉求由多元化向单一化的渐进过程。政党必须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或政治主张,借此将党员聚集在自己周围。1986年9月,民进党在“党外选举联盟”基础上仓促建立,客观条件已臻于成熟,主观条件则有待于在思
1993年01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姜玲芝;
<正> 近年来,台湾日益重视发展科技。大力引进科学技术,已成为其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在两岸经贸关系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积极推进两岸科技交流,通过引进大陆的人才和科学技术,促进台湾的科技发展,这作当前台湾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之中。本文拟分析台湾现阶段大陆科技政策提出的背景原因、政策特点及具体做法。
1993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李建敏;魏颜华;
<正> 工商界作为台湾社会的重要支柱,在台湾政治、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态举动,势必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今台湾,官营资本、民营资本和侨外资本成为社会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民营资本在就业人数与产值上都居首位,同时也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角色,本文拟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研究民营工商
1993年01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刘国奋;
<正> 冷战结束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未使台湾当局淡化其“反共”意识。相反,近年来台湾当局加紧调整其军事战略,强化台湾的海、空战斗力,并且利用海湾战争结束和苏联解体后国际军火生意较淡之机,多渠道地大量从西方国家购买先进战机、战舰等武器装备。一些欧美国家则出于现实利益考虑,不顾中国大陆的反对,向台湾出售大量高性能武器,从而使台湾对外武器采购屡屡得手。
1993年0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彭莉;
<正> 国民党溃逃台湾后,沿用了许多其在大陆时期制定的法律,民法为其中典型一例。台湾民法不但完全沿袭了民国民法典,且40余年来极少修正,更未突破原有框架。台湾民法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篇,除80年代初中期,总则、亲属、继承三篇各被修正过一次外,其余部份未有任何变动。因此,要了解1949年以来台湾民法的演进全貌,只须着重研究80年代前期(1982至1985年间),台湾当局对总则、亲属、继承三篇的修正情况。本文仅择《民法·继承篇》修正动因作一分析。
1993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朱天顺;
<正> (一) 天公是闽台民间宗教的信仰对象之一,在诸神灵中,天公据有至高神的地位。天公並不是来自天的自然崇拜,而是来自道教的玉皇上帝,天公信仰是受道教影响而在民间传播的。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并没有产生天的自然神。在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中,可以找到对日、月、星、风、云、雷、雨等天体和气象的自然崇拜,却找不到对天的自然崇拜,因此没有以天空为本体的自然神。从古至今,天体和气象等自然力无时不对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人们容易把这些有赖于它而又无法驾御的自然力幻想为有意志的超自然力——神灵,而天空虽然会引起人们的神秘感,却不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只把它当做天体活动和气象发生的空间,
1993年01期 56-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 邓孔昭;
<正> 清初统一台湾,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施琅与姚启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述。而李光地作为当时康熙皇帝身旁的谋臣,也曾积极参与此事。李光地与施琅、姚启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对他们二人的作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拟简要论述他们三人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所作出的贡献。
1993年01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李祖基;
<正> 1683年清政府正式把台湾列入版图后,重新制定了当地的赋税科则,田赋的征纳概以本色为准,即一律征粟。这一点与普遍已实行折银交纳的内地各省份相比有所不同。首任诸罗知县季麒光在《诸罗杂识》中曾特别指出:“台湾田赋与中土异者三:中土止有田而台湾兼有园(有陂塘贮水者为田,旱种者为园);中土俱纳米而台湾止纳谷;中土有改折而台湾止纳本色”。直至雍正九年奉旨修改赋则,将台湾雍正七年起升垦田园照同安县地亩官、民、盐等则之例按亩征收银米之后,也还是“照台例,将每亩所征钱粮统照三钱六分折粟一
1993年0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朱双一;
<正> 一台湾新文学由于诞生于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下,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烈的反抗的政治主题。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日据时期众多台湾作家,虽无暇细致刻划民众日常生活,却持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和观点,即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表现民众的苦难岁月,以文学为武器,唤醒人民与殖民统治者浴血奋战。1949年后,台湾文坛格局更动,国民党当局出于政治需要大力推行反共文艺政策,而在民间,则滋生和发展着反制的力量。因此,80年代以前的台湾政治文学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当局只允许一种观点——反共和吹捧当局——的政治“文学”的“合法”存在,但这种“文学”却因其虚假的内容和概念化的表现等致命弱点而趋
1993年01期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徐学;
<正> (一) 在台湾,散文批评历来是文类批评中最薄弱的一环。台湾文坛许多有识之士曾多次呼吁批评家重视散文研究与当代散文批评,在《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中,余光中指出,与小说诗歌相比,“散文集不但作者多,书目多,读者亦众,却不获得评论者的等量注意”。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地专注于散文批评与散文理论研究而卓有建树者郑明琍。她的散文系列论著有《现代散文欣赏》(1978)、《现代散文类型论》(1987)、《现代散文构成论》(1989),即将出版的还有《现代散文现象论》与《现代散文方法论》。她还编有多种散文选集,对台湾的散文理论和批评的历史和现状,台湾近十年来散文创作的综观与趋势、成
1993年01期 90-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黎湘萍;
<正> 二、与同辈作家比较所谓“同辈”作家,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年龄上看彼此相仿佛的作家,例如陈映真之于白先勇等;二是在同一时期写作,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现着时代问题的作家,例如1949年以后从大陆去台的作家。如果说日据时期的台湾的苦难,在小说中表现为异族奴役下物质生活的贫困匮乏(如赖和笔下的秦得参等)和精神生活的极度苦闷(如龙英琮笔下的陈有三等),于是绝望,颓唐,讽刺,反抗,……成为小说常见的基调,那么,光复以后,国民党的统治取代了日本殖民当局的地位,日本人从台湾的前台上消失了。不幸的是,祖国统一的局面并未形成,对于曾热切盼望回归祖国的台湾平民知识分子而言,一场“二·二八”事件带来了
1993年01期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朱立文;
<正> 台湾自1945年光复以来,随着经济和科技、文教的恢复与振兴,图书馆事业也在成长上升。一、各类图书馆发展概况 (一)公共图书馆光复前台湾公共图书馆不但数量少,且规模小。1943年统计有公私立图书馆93所,藏书35万册左右。光复初仅有台湾省长官公署图书馆(原台湾总督府图书馆,现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和台中、台南、新竹等图书馆,以及高雄州市民众教育馆对外开放。到了1979年,仅省县市图书馆就达19个,藏书为1,416,069册。另有乡镇图书馆47个。1977年推行各县市建设文化中心设施以来,至1986年发展藏书总数为963,544册。1989年图书馆总数上升
1993年01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正> 篇(书)名台湾统治机构概览战后台湾金融台胞探亲旅游用语手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史战后台湾财政台湾政治经济理论研究作者发表(出版)处何天华等武汉出版社
1993年01期 105-10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