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和平协议的性质刍议

    张文生;

    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两岸和平协议的性质作出分析。两岸和平协议本质上是国内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协议,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条约。两岸和平协议不是两岸统一协议,但不能排除两岸统一的政治指向。两岸和平协议是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安排。两岸和平协议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协议,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

    2013年02期 No.12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美国民众对军售台湾支持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实证调研

    曹永荣;韩瑞霞;徐剑;刘康;吕杰;约翰·奥垂治;

    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通常需要有民意基础,然而现有研究鲜有从美国民众的视角探究美国对台军售。本文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实证调研的数据,利用单因子试验法测试美国民众在"中美关系"和"对台军售"间的权衡,并采用logistic模型来检查影响美国民众对台军售支持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即使对台军售会严重恶化或危害中美关系,58%的美国民众依然支持美国对台军售。政治倾向(温和派)、媒体和信息渠道(收听广播和浏览网络频率)、个人因素(性别、年龄)等是影响美国民众对台军售支持率的主要因素。终止美国对台军售,我国一方面需要有更加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长期规划的网络传播手段来扭转美国民众对对台军售的支持。

    2013年02期 No.126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台湾选民的政党认同——基于2004、2008、2012年三次“总统”选举的分析

    李秘;

    经过2004年到2012年三次"总统"选举,台湾选民的政党认同逐渐结构化。新党、亲民党的认同者迅速下滑,"台联党"亦然,国民党认同的比例上升,民进党认同的比例则保持稳定,"中间选民"的比例逐步下降。在国民党和民进党认同者中,持强烈认同的比例不断上升,较弱认同的比例不断下降。从蓝绿两大政党看,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已非影响政党认同的显著因素,国家(族群)认同以及统"独"立场始终是影响政党认同的最重要因素,阶级地位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影响力远不及国家(族群)认同以及统"独"立场。

    2013年02期 No.126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海峡两岸商标权相互承认的法律思考——从“农友”商标侵权纠纷案谈起

    林秀芹;郑鲁英;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密切,因两岸商标相同或相似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农友"商标侵权纠纷案即是典例。为便捷有效地解决这类纠纷、推动两岸商标权的合作,以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为基础,采用海峡两岸商标权相互承认的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出海峡两岸作为平等的两法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也是实践中对海峡两岸法律冲突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化解,并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未来更容易推动。但在具体操作时,这种相互承认应以有限度的部分承认模式为宜。

    2013年02期 No.126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两岸合作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法律机制构建

    褚晓琳;

    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渔民的重要作业渔场。两岸合作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是解决南海争端的重要着手点和突破口。两岸南海渔业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但这一合作必定面临诸多内外因素阻碍。内部因素是两岸主权共识缺失、互信基础薄弱、沟通渠道有限;外部因素是南海周边国家的分化和美国的阻扰。然而,南海渔业资源北衰南兴的现状与外来侵渔的紧迫形势决定了两岸加紧合作共同维护南海渔业资源主权权利是必要的。目前两岸在政策、法律和技术层面的一致性、默契性和互补性也决定了双方南海渔业合作是可行的。两岸可基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已搭建的制度化平台,由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南海渔业工作小组,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构建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法律机制。

    2013年02期 No.126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与度量方法

    王华;邓利娟;范芹;

    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已有研究对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度量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对两岸经贸交流相对规模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直接经济效益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总体经济效应的度量,以及基于动态系统要求所进行的度量;而不同度量方法对应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概念的不同外延。关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应当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系统的输入层、作用层和输出层分别加以界定,相应的度量方法也需予以适当拓展。

    2013年02期 No.126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台湾南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失衡之多层面多因素分析——以PAM理论架构为视角

    赵程程;汪明生;陈强;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失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顽症,同样也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难题。本次研究以台湾地区南北产业经济发展为例,打破以往的"单层面研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事务管理整合(PAM)架构,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等多种方式,层层抽丝剥茧,展开对台湾南北软环境、硬环境、自然资源(条件面)的差异性研究,进一步探析条件面上的差异对台湾南北部的民众、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个体与群体的兼顾联结(本质面)上的影响,以及对台湾南北经济、社会、政治等宏观影响(现象面)。研究发现,台湾南北产业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并非表面的政府与政策失灵,而是受民情文化(条件面)、公民认知(本质面)、社会政治(现象面)等深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交流进入加速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文章最后建设性地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新启示。

    2013年02期 No.126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日据时期台湾宜兰地方社会转型初论(1895—1936年)——以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为视域

    陈小冲;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步入殖民地化进程,但各地社会变迁形态却有所不同。以宜兰的例子观察,日本殖民者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殖民地化改造似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刻,而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台湾全岛各个地方千差万别,在探讨殖民地社会转型时,不可将其视作铁板一块,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符合历史事实。

    2013年02期 No.126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外显与内隐:台湾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实践解读——以“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及教科书为中心

    张宝蓉;

    2000年以来台湾中小学实施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及教科书改革使得人文教育的主流理念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内涵的包容性和外延的宽泛性成为新时期人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同时,人文教育在教化情结上还呈现出"台湾主体意识"与"大中国意识"不断拉锯角力、价值取向上单一本位和多元本位交错叠加、课程设计上综合统整与实践体验相互融合等特质。如何解决和摒弃台湾中小学人文教育中的问题和非理性元素,真正建立起主体独立、价值超功利的人文教育体系,是台湾当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3年02期 No.12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两岸”的平潭,抑或“平潭”的平潭?——《平潭时报》消息来源与议题建构的视角

    谢清果;王昀;

    消息来源对于媒介议题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媒介通过引用不同的消息来源策略,塑造不同议题倾向,从而达成其媒介意图。本文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地方党报《平潭时报》为例,通过对其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消息来源进行内容分析,试图了解该报的消息来源策略以及议题建构偏向。研究发现,尽管平潭综合实验区承担着两岸"共同家园"的政策使命,但其地方党报仍以本土意识为中心,议题局限于官方话语权统领之下的本地建设和政策引领,忽略了两岸关系互动中的内在同一性。换言之,本应定位"两岸"的平潭,在实践中却还停留在"平潭"的固有意识。

    2013年02期 No.126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台湾研究集刊》从2010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

    2013年02期 No.126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