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桦;唐扬;陈超;
针对台胞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状况,本研究建构了一套测量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含15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得出三点基本结论:第一,常住大陆台胞不是"实用主义的过客",而是流动于两岸、具有较高情感认同的"新市民"群体;第二,相较于个体心理性融入,台胞在制度性层面的融入程度较低;第三,台胞社会融入在心理和行为上呈现出悖反性。
2021年01期 No.17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刘胜;刘键政;陈杰;
吸引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在大陆就业创业,拓展台湾青年毕业生大陆就业创业的广度和深度,是新时代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和共享发展机遇的重要抓手。文章采取现场访谈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福建省10所高校学生的实证分析,重点从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的角度厘清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所面临的政策重制订轻落实、就业创业成本高难度大、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从学习生活维度、区域偏好维度和愿景发展维度入手,优化政策供给内容与形式,突出各方"主体性作用";构建精准服务平台与渠道,落实台生"同等化待遇";注重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与规划,提供全程"闭环式指导"。
2021年01期 No.173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包亚兄;石义彬;
地方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湖北旅台同乡的同乡活动、出版的地方刊物,并辅以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湖北的地方记忆建构。研究发现,武昌起义、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是旅台湖北同乡构建湖北记忆的重点内容,聚会和仪式是他们操演与维持乡俗文化的重要手段。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旅台同乡对湖北的认同呈现出代际差异,在旅台后代湖北认同式微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以及为促进同乡发展而设立的奖学金制度,成为维系湖北认同的重要方式。伴随着台湾当局大肆"去中国化",旅台同乡对湖北的记忆还呈现出权力对抗的特点。这些发现表明,台湾的"外省"族群依旧在自行建构原乡认同,在两岸出现认同折裂的背景下,他们是弥合差异、提升台湾民众中国认同很好的切入点。
2021年01期 No.173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叶育伦;
台湾岛西南内海区域在河川、风灾、水灾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量泥沙淤积而形成新的海埔地,这些尚未纳入租税体制却有利可图的土地成为各类人群争夺的目标,不同生计模式的人群对这片土地产权归属有着不同的认知,他们各自的权益伸张导致当地官司连年。举凡乾隆二十四年(1759)、五十三年(1788)、五十七年(1792)一连串"海坪"霸占争议案件,皆由此而来;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禁垦海埔与盐场废地以及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晒丁械斗杀人事件,亦是源于对盐场周遭海埔地的产权纠纷。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伸张以及官府的判定原则始终取决于当地复杂的人际网络与利益分配关系,这也决定着海埔地的产权归属。
2021年01期 No.173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 廖哲平;
漂泊,指的是一种行踪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和20世纪中叶的台湾社会相契合的。而台湾文学的漂泊主题,是在包括白先勇、王文兴、余光中、於梨华、聂华苓等在内的一批带着"外省人"标签的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作为这批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白先勇的小说也打上了很强的时代烙印。综观其小说的漂泊主题,可以观察到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情感上的无依感、空间上的无家感、时间上的无力感。这三种看似负面的漂泊情绪,却通过白先勇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共同的孤独美、悲剧美和诗境美。
2021年01期 No.173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主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台湾研究集刊》为中心学术刊物。本刊唯一投稿邮箱为:twrq@xmu.edu.cn投稿请提供word电子版本,篇幅以2万字以内
2021年01期 No.17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