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湾高校就读陆生社会适应性与满意度研究

    张宝蓉;刘国深;肖日葵;王贞威;吴乐杨;

    在台陆生群体是伴随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跨界流动群体。随着陆生在台学习时间的延长,对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感受也愈加深刻和丰富。整体而言,陆生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也更趋理性和客观,对台湾政治体制更为包容,对台湾以社会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软实力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也切身体会到两岸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岸的差异和特殊性既给陆生带来新鲜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

    2014年04期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台湾生活方式”解读

    陈孔立;

    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台湾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但究竟什么是台湾的生活方式,似乎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根据有关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联系台湾方面提出的看法,试图加以解读,并且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考察,探讨台湾方面建构"台湾生活方式"的意图,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提出个人的意见。

    2014年04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一国两制”在台湾存在发展空间的探讨——对1991—2008年台湾社会“一国两制”民调的解读

    邵宗海;

    如果仅是阅读两岸官方的文书与代表性谈话,就来定论"一国两制"在台湾存续的问题,可能会产生误判。一个模式是否适用,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当局,反而是民意。如何检验"一国两制"价值的标准,本文特从台湾历年来对是否接受"一国两制"的民调结果,进行数字与问卷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了解:1.从民调数字分析"一国两制"对台湾的适用性;2.剖析怎样从民调数字观察"一国两制"是否在台湾存在有发展的空间。

    2014年04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从“主权”与“治权”的话语透视两岸关系

    毛启蒙;

    1992年台湾单方面提出"主权及于整个中国"、"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的话语表述以来,尽管大陆方面至今从未接受关于"治权"的表述,但"主权"与"治权"的研究确已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领域。本文以二者关系为视角,分析了影响两岸关系的若干政治主张,并重点考察"一中框架"论对处理"主权"与"治权"话语的启示,从而透视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

    2014年04期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两岸特色民间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陈先才;

    两岸社会融合的核心在于认同。长期以来,两岸不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上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也相当明显,两岸按照各自的运转逻辑,分别发展出适合自身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两岸在人员、物质、技术及信息等领域的流通加速,两岸民间社会的融合进程也不断加强,建构一个具有鲜明两岸特色的两岸民间社会融合模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借用跨境主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分析两岸社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就两岸社会融合的困境、特征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4年04期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国际惯例在涉台民商事案件中的适用

    于飞;

    中国大陆法院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在争议问题的准据法为大陆地区法律,而大陆地区法律没有相关规定,国际上对于争议问题存在国际惯例的情况下,法官决定是否适用该国际惯例。涉台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选择适用国际惯例。国际惯例一般适用在涉台货物买卖、运输、保险、支付、结算等方面,且受国内强行法、公共秩序保留等限制。统一实体私法条约可以作为"国际惯例"而适用于涉台民商事案件。

    2014年04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台湾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推进

    陈恩;曾纪斌;

    本文以RCA指数分析了台湾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现台湾服务贸易竞争力疲弱,不仅与美欧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在"亚洲四小龙"内也处在下游水平;虽然台湾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竞争力有所增强,但现代服务贸易部门竞争力却在弱化。本文探讨了岛内市场需求、外部市场需求、人力资本状况、服务业发展、货物贸易发展及服务贸易开放对台湾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各因素对台湾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作用各不相同。最后,本文分析了两岸服贸协议对台湾经济的作用,探讨了近期岛内出现的"太阳花学运"反服贸风暴背后的原因,认为台湾既要理性、平和地安抚反服贸民众的热燥情绪,又要加快推进服贸协议,为两岸经济合作突破深水区提供新动能。

    2014年04期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台湾地区科技统计体系及特征分析

    玄兆辉;

    科技统计数据是认识一个地区科技发展特征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建立了科技统计工作制度。如今,台湾的科技统计工作既符合OECD制定的统计规范,又具有自身特点,为公众了解台湾科技发展和当局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本文在分析科技统计基本职能和世界科技统计发展态势基础上,对台湾的科技统计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台湾科技统计的四个典型特征,提出了对大陆科技统计工作的若干启示,并对开展两岸科技统计合作进行了展望。

    2014年04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西方之眼——论《看见十九世纪台湾》的知识生产

    计璧瑞;

    本文以《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为主要分析对象,将西方人讲述的台湾故事当做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和关于台湾的知识生产,探讨何种事物被选择为讲述对象,考察来自西方的"凝视"(gaze)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台湾图景。首先,将西方旅行者对台湾自然事物的发现与19世纪西方的科学发展相联系,说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科学化的叙述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传播是由西方主导的。而旅行者对台湾人文景观的记录则表现为观察与被观察、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是西方主体对东方他者的认知投射。第二,借用文化与社会关键词的论述,将旅行者对台湾人文与社会的讲述集中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汇中,如"野蛮人"、汉人与儒家文化等,这些词汇体现了西方主体的意识与观念,呈现了当时西方眼中的台湾知识地图。原住民被作为讲述中心可能与西方眼中的文明位阶相关;汉人和儒家文化受到贬抑是中华文明衰落和西方文明崛起的世界格局所决定的。

    2014年04期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台湾“老歌仔戏”:“小戏”向“大戏”的过渡形态

    潘培忠;

    宜兰"老歌仔戏"源自闽南传入台湾的街头"小戏",是歌仔戏最为初级、原始的舞台演出阶段。相较于车鼓戏等街头"小戏","老歌仔戏"的演出地点已由街头走向了舞台,演出内容已由表演片段发展为演出全本戏。它的表演形态与"小戏"所差无几,虽已少量吸收大型说唱文学的情节内容,但演出仍以表演歌舞而主,因而尚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大戏",而是"小戏"向"大戏"发展的特殊过渡形态。

    2014年04期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台湾外省第二代李国修戏剧中的创伤记忆与超越

    胡明华;

    作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外省第二代作家,李国修接收到了父辈遗留下来的移民身份和创伤记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伤体验,并将之作为其戏剧表达的主要课题。他以戏剧形式记录并修补了父辈的创伤与遗憾。同时,面对父辈传递下来的创伤体验,他也以戏剧艺术纾解、治疗自己对灾难重演的恐惧和身份认同被破坏的焦虑,表达了对生命安定的渴求。从创伤心理学的理论视野对李国修的戏剧创作进行观照,既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外省第一代的移民创痛,更可深入理解台湾外省第二代所特有的现实和精神处境,从而对台湾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014年04期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台湾研究集刊》从2010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更改刊期之后,《台湾研究集刊》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欢迎各界惠赐稿件。投稿请提供电子文本,篇幅以一万字左右为宜。来稿请在正文前附内容摘要(200字左

    2014年04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