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孔立;
《台湾研究集刊》创刊30年来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为台湾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仅就其中政治方面论文中提出过的预测,选取18个实例,用实践的标准加以检验,并且发表一些个人的点评。预测是有难度的,它涉及诸多因素,也与作者个人的素养密切相关。本文选取预测这一角度进行检验,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提供对本刊的水平与质量评估的参考。
2013年01期 No.1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沈惠平;
基于不同学科对信任定义的不同以及信任来源的差异,信任可被分为工具型信任与认同型信任两类。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在两岸关系研究中学界更多地侧重于工具型信任的研究,而认同型信任则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探讨。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两岸互信形成问题的解释效力是存在局限的。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释路径。由社会认知取向可知,应该正确理解两岸因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差异所导致的不信任感,并着重研究如何消除之。与此同时,通过两岸共同参与的过程,建立起两岸认同,进而形塑两岸之间的认同型信任,才能促进双方更深入的合作与更快的发展。
2013年01期 No.125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季烨;
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双方政府及有关学者在国际法方面各持己见。然而,关于领土取得的国际法规则有失明确性,现代国际法与传统"中华世界秩序"之间在领土观念上尚未互相兼容,因此,国际法在解决钓鱼岛争端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不可高估。此外,中日双方难以达成将钓鱼岛争端诉诸国际司法机制的合意,当前国际司法机制实践中的文化偏见与海峡两岸政治互信的不足,也使得国际司法机制在钓鱼岛争端中的作为空间大打折扣。鉴此,未来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仍应重视政治手段的作用,并审慎而渐进性采用法律解决方法。
2013年01期 No.125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陈艳云;区小莹;
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台湾在"传统外交"领域陷入困境,台湾当局推出了所谓"非政府组织(NGO)外交",试图通过"NGO外交"拓展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本文运用回飞镖模式分析了陈水扁当局"NGO外交"的内容及目的,即通过NGO参与国际人道救援等活动,提升台湾的国际形象;通过结成议题联结的倡议网络,增加台湾的国际"能见度";通过国际NGO或者外国NGO,甚至是岛内NGO直接施压于政府间国际组织或者大国,再通过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大国的施压,企图使中国大陆给台湾更多所谓的"国际空间"。然而,在达成最终结果方面,由于陈水扁当局"NGO外交"面临种种困境,其作用却十分有限。
2013年01期 No.125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 孙正成;
台湾地区自1993年以来,成为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伴随着人口、家庭、就业结构的变化,长期护理的需求持续增加,但传统的家庭照料供给能力减弱,长期护理成为突破了个人、家庭的社会风险。因此,台湾地区自1980年来开始探索并逐步完善长期护理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梳理了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体系的发展背景和历程,从法律、服务提供和管理、服务内容、人员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并为大陆地区长期护理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13年01期 No.125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唐永红;林子荣;沈蕊;
厦门经济特区与时俱进转型为自由经贸区,是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的需要,有助于保持特区先行先试的地位、角色与政策,有助于促进特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实践中,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的自身条件,借鉴世界自由经贸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厦门经济特区宜转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综合型自由经贸区。这符合WTO有关规范要求和自由经贸区的一般经济条件要求,并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
2013年01期 No.125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张立;
台湾地区股票市场经过50多年发展,形成了由"台湾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柜买中心上柜市场—柜买中心兴柜市场"构成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利用Jefrey—Wurgler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定位在OTC市场,且以低准入门槛、灵活运作机制为特征,服务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兴柜市场和上柜市场,分别有着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其经验值得大陆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借鉴。
2013年01期 No.125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曾纯纯;朱有田;
养猪业一直是台湾地区畜牧产业的发展重心。在日据以前,猪只的饲养多被视为传统农家的副业,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从原乡引进种猪繁殖,其中馊水养猪的饲养方式、分业经营的产销模式、妇女与小孩的劳力结构、甘薯作为主要自给饲料均沿袭中国传统的养猪文化;直至日人统治期间,台湾总督府为改良猪种引进西洋种猪,开拓饲料供应来源,改善饲育管理,实施种猪登录制度,使台湾农民养猪数量大增,养猪产业逐渐向专业化与现代化的畜牧方式发展,而闽南人在接受殖民政府奖助繁殖西洋种猪、生产杂交肉猪、改良猪舍、聘雇工人与购买饲料的态度与意愿均高于客家人,闽南人倾向追求市场最高利润,客家人倾向维持传统、稳定扎实的生活形态。
2013年01期 No.125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 陈忠纯;
1949年初,《公论报》对胡适赴台演讲期间发表的"和比战难"说及"自由传统"观的激烈批判,直接原因是出于该报对和谈成功的向往,更根本的则是源于该报在政治思想与立场上和胡适派的分歧。和谈破裂后,《公论报》的言论甚至已是放弃国民党,而期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当国民党将重心转往台湾后,《公论报》迫于压力,转而以"冷战"思维看待内战,"反共"成为该报的基调。在政治思想上,该报虽然认同"自由主义",但是对"社会主义"同样向往,希望未来的新中国能够在苏美之间走出一条兼及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第三条路",且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制度。这与当时所谓的以"社会主义"弥补"自由主义"之缺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有所不同。这一政治主张,是该报一直坚持的,即使政治形势剧变,仍不为所动。
2013年01期 No.125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黄俊凌;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琉球政策的制定上,是外宣托管,内行收复。但琉球政策的制定,在战略上突出了琉球的重要地位,却忽视了介于台湾和琉球间的钓鱼岛问题。由于国共内战的加剧以及东西方冷战,在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各种限制,使得日本加强了对琉球的影响与控制,国民党当局因此对琉球政策的实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然而,由于自身实力的孱弱,国民党政权始终无法夺回琉球问题的主动权,最终不得不面对琉球被日本实际控制的局面。介于台湾和琉球间的钓鱼岛主权问题,也随之而来。
2013年01期 No.12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张文彪;
自明末清初传入台湾以后,朱熹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思想价值观念和官方意识形态主宰台湾思想精神领域数百年之久。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朱熹思想早已褪去昔日的光环,在学术思想领域只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而存在。当代台湾是一个各种思潮汇聚之所,人们对朱熹思想的评介更多是从自身的学术视角出发,无论是来自传统儒学内部的观点,还是来自新儒家的批评意见,其任何陈述都必定是在特定场合,必定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意图,因而都自有其特定的情境。因此,我们从外部的角度去审视朱熹思想在台湾的学术存在,必须重视这样的特定情境。
2013年01期 No.125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黄乃江;
清代同治年间,诗钟传入台湾,各地社团纷起,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日据中期,诗钟在台湾重新兴起,它与击钵吟一起,相互促进,互为推助,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二次发展高潮;1949年前后,一大批大陆诗人特别是闽地钟手相继渡台,又为台湾古典诗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对台湾古典诗社三次发展高潮的考察中可以看到,诗钟作为一种文体在台湾文学中的独特存在与深远影响。
2013年01期 No.125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