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陈孔立;

    当代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群体",而视大陆人为"他群",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偏见与歧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台湾人群体"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现阶段两岸交流的情况,分析其对减少刻板印象的作用与局限,认为通过两岸群际沟通减少刻板印象,进而减少偏见与歧视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至于增强两岸认同,形成"两岸共同体"更需要走很长的路。

    2012年03期 No.12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台湾社会阶层关系现状及其对政局的影响

    李鹏;

    近年来台湾的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台湾社会阶层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结构化"特征最为明显,"中产化"特征并未改变,"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尚未发展到"断裂化"的程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恶化,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政治上的蓝绿恶斗,都是影响到台湾社会关系复杂化的主要因素。而社会阶层关系会对台湾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选举政治生态和政党的政策走向、民众的政治意识、政治倾向和政治参与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2年03期 No.121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冷战后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发展研究

    陈先才;杨昆福;

    冷战结束以来,台湾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加强彼此间在政治关系领域的互动和交流,双方的政治关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提升。在两岸成功签署ECFA之后,台湾—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向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但客观上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的提升和加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大陆的外交成本。因此,考察冷战后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演变,对于制定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03期 No.121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从认知局限看两岸政治互信

    黄小勤;

    从心理层面看,两岸政治互信可以理解为双方政治信息的释放、被理解、被回应的心理互动过程。如果双方均视对方释放的政治信息为"善意",并作出善意的回应,则两岸的政治互信可逐渐建立起来。在两岸关系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认知相符"与"认知失调"现象的存在,两蒋时期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两岸没有建立政治互信,2008年以后两岸虽然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但仍很脆弱。因此,两岸要增进政治互信,双方都必须克服上述两种认知局限。

    2012年03期 No.121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政治过滤:台湾两岸新闻交流政策法规研究

    史冬冬;

    台湾有关两岸新闻交流的政策法规从制定立场到整体面貌,均蕴含着政治过滤的原则。在法规文本中体现为政治防范、资格审查、数量限制、政治立意等多重话语特征。这些法规一方面给予两岸新闻交流以法律保障,同时这些限定性特征也是导致两岸新闻交流失衡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为未来两岸新闻交流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

    2012年03期 No.121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台湾地区“逐步废止死刑政策”之解读及其借鉴

    钱小平;

    本文系统概括了台湾地区死刑政策的演进历程,全面分析了"逐步废止死刑政策"的体系层次与实际贯彻,并加以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及时修正大陆地区的死刑政策,确立"逐步废止死刑"的基本政策,强调死刑制度改革的层次性、重点性和系统性,从刑事立法、司法、执行和被害人保护四个层面不断推进死刑制度改革。

    2012年03期 No.12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转型期台湾收入差距的调节手段分析

    邓利娟;刘乐;

    面对收入差距扩大化与贫穷增加问题,累进税制与社会福利制度等通常是各国及地区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由于经济与政治方面的种种原因,台湾实际上主要依赖社会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来缓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化,税制的效果十分有限。这种严重扭曲的重分配模式,不仅削弱了调节收入差距的应有成效,而且对转型期的台湾经济与社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其一,社会福利支出持续增加,却无税收增加的支撑,造成财政收支持续恶化的困境;其二,税制的公平性长期受到严重扭曲,不但无法有效发挥改善收入分配的功能,而且因税负不公平,还助长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其三,异化的社会福利政策,日益沦为政治选举的工具,无法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2012年03期 No.121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台湾地区民意调查中无回答的影响因素

    王华;叶宏明;

    基于调查无回答类型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本文利用三项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实施的台湾民意调查的数据集,对其中单元无回答和项目无回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对调查样本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访员在电话拨通后因征寻接听者参与调查失败而导致的拒访和单元无回答,访员的性别、年级、语言及语音等特征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但部分影响模式尚待进一步确认;对于受访者因拒答部分调查问题乃至中途退出而导致的项目无回答,调查问题的类型、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工作状态与所在行业、政党倾向及所在地区等特征,也都具有明显的影响模式。

    2012年03期 No.121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社会运动与民间组织的生成路径——以环保组织为例

    王仲;曹曦;

    社会运动与社运组织既存在理论上的必然联系,又有现实的互动关系。在我国台湾地区,以环境运动为发轫而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从中产生的社运组织在运动后转型为民间组织,形成台湾独特的民间组织生成路径。

    2012年03期 No.121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台湾地景书写与文化认同研究

    张羽;

    不同时期的文人对台湾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描写,呈现出不同的台湾形象。地景书写是文学作品书写的重要面向。本文主要选取那些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的地景书写,以不同历史时段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阐述地景的变迁对叙事者书写文字符码的影响,叙事者的文化认同所影响的台湾地景书写变化的复杂路径,近20年来地景书写与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和认同变迁存在的关系等问题,并经由对地景书写的美学符号分析,展演出文化关怀与认同的复杂变貌。

    2012年03期 No.121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试析闽台庙际关系的多重形式

    范正义;

    当前,闽台宫庙之间的交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祖庙和分灵宫庙之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关系,同祀宫庙之间的联谊关系,地缘宫庙之间的交陪关系,也有某种特殊缘分导致的交往关系。首先,闽台庙际交往的多重形式是闽台民众在边陲环境下模仿中华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使得中华主流文化在闽台地区流传不息;其次,闽台庙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庙际关系的多重性实际上反映的是闽台民众交往的频密性;再次,庙际关系网能够带来社会资本的生产,闽台庙际关系的多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宫庙积极投资关系网的行为促成的。

    2012年03期 No.121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2000年以来大陆学界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张彩霞;

    近年来,钓鱼岛问题已渐成大陆学界的研究热点,大批学术成果问世,研究主题主要涉及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地理研究、法理研究、现状及前景研究等若干领域。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为历史地理依据和法理依据方面的深度论述,而且对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各种方案进行了深入思考,表明钓鱼岛问题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03期 No.121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征稿启事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原为季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

    2012年03期 No.121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