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桦;
两岸青年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打破了传统青年交流的惯例性运作,促成了新的社会行动和观念,再生产出融合发展的结构形态。本文从十九大报告涉台部分入手,挖掘融合发展的理论资源,用利益、制度和观念建构两岸青年交流中"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针对未来提出将公共服务作为突破口、重点提升针对台湾青年在地的信息化基础能力、回归融合社区以及强调参与和责任的机制建设等政策建议。
2018年05期 No.15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童立群;
民进党再次执政后,美台关系从最初的不稳定、不确定状态,逐渐发展为互动"良好",并在若干方面实现了"升级和突破"。本文认为,美台关系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在定位中国为"竞争者"的大背景下,加强了打"台湾牌"的力度和广度,美国的"挺台"政策及其发出各种强化美台关系信号的背后都是自身的利益考量,美台关系并非实质"升级"。对民进党当局而言,甘于做"棋子"、试图通过虚幻的美台关系掩盖和转移其两岸和内政的困境,终将付出代价。
2018年05期 No.159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李宝田;沈惠平;
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在"援蒋"的同时积极调处国共争端,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今天美国对台政策亦存在矛盾,其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又根据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以关切台湾安全为由售台武器。学界对此已提出诸多解释,但唯独对国际结构二重性缺乏深入研究。事实上,国际结构二重性将导致行为体间关系的二重性(内在张力),这一假说可以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对华政策和当前美国与台湾地区关系进行验证。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对华政策正是在美苏结构之下产生的,当前美国与台湾地区关系亦深受国际结构二重性的影响。
2018年05期 No.159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邓利娟;朱兴婷;
2016年以来台湾经济的若干主要指标有较大改善,台湾当局居为政绩并称得益于政策方向的正确,但台湾社会对景气的回升却普遍"无感"。究其原因,是因为表现好转的这些经济数据事实上存在"水分",同时,台湾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突出表现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无力、内部需求疲弱及经济"空洞化"加速等方面。而台湾经济困境加剧的主因,是民进党当局的施政坚持政治优先与意识形态主导,所采取的内外经济政策均明显政治化,这伤害了台湾经济的健康发展,并造成原有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严重。未来影响台湾经济的不利因素有岛内选举对经济的冲击、两岸关系形势更加紧张及美国发动的贸易战等。
2018年05期 No.159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唐永红;王志华;
本文通过对台湾地区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主要运用就业弹性指标和结构偏离度指标揭示当前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之能力及其态势。研究发现,台湾地区第三产业比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但其吸纳劳动力的空间趋小;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大的不动产业、公共行政及"国防"强制性社会安全业并未发挥应有的劳动力吸纳作用。与"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相比,台湾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较优,但由于产业结构快速转变、经济成长停滞、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等原因,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弱,其劳动力吸纳能力劣于韩国。
2018年05期 No.159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王瑜;王华;
本文利用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人力运用调查(2014年)"的原始数据,借助两层线性模型的方法,估算台湾地区人力资本回报率并对地区性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区人力资本回报率约为6.1%,处于以往文献所估计的5%-9%的波动范围内,但现阶段绝对水平较低。进一步分解地区性因素后,私人人力资本回报率约为5%,社会人力资本回报率约为1.6%。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源于地区劳动力需求不足和薪资增长的停滞。人力资本回报率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地区受教育年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区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表现为负向影响,地区健康因素则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018年05期 No.159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陈思;
台湾学者连横于1918年著成的《台湾通史》一书,百年来在台湾经历了微妙的评价变迁,从过去国民党当局统治时期的一致追捧,到现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的非议四起。《台湾通史》在台湾的评价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变迁,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发展与学术研究进步的因素,另一方面还受到了"台独"势力在历史文化领域推动"去中国化"图谋的深刻政治影响。这是我们重新审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时应注意到的。
2018年05期 No.159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朱时宇;刘相平;
1946年10月,台湾举行制宪国民大会台湾代表选举。国民政府对于台湾代表的选举方式经历了由"民选"到"官选"再到台湾省参议会间接选举的变化过程。台籍精英积极投入参选,但最终台湾代表的名额大部分被台湾省参议员及工商各界精英所垄断。在选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公平性与公开性缺失进一步造成台湾社会的官民矛盾与阶层对立,使国民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合法性削弱,加深了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危机。
2018年05期 No.159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刘天怡;钟书林;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林朝崧和大多数在台文人一样内渡避祸,但辗转两岸、漂泊多年,最终又于1899年返台定居,致力于文化传承。1895—1898年间,他和家人曾在泉州、上海、台湾三地辗转,这期间的诗作完整地反映了他面对乙未台湾剧变的内心创伤,痛心疾首、仓惶矛盾、无尽悲凉,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民族意识与故园情怀,以及乙未割台给一代文人带来的时代创痛。
2018年05期 No.159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王莹;
1938年,台湾泰雅族少女莎秧在送应征入伍日本教师的路上,不幸坠桥身亡。1941至1945年间,莎秧故事被台湾总督、台湾与日本文艺界渐进地附加了"理蕃政策""志愿兵政策""妇女动员""民族融合"等多重意涵,最终被建构成殖民地台湾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日本殖民地文化圈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通过剖析台湾莎秧故事被打造成"援战样板"的过程,把握殖民当局操纵文艺界策应战争的模式;理解文学、电影生产与殖民政策宣传的密切关系,还原出日本在台湾和伪满洲国等地跨地域营造殖民文化圈的运作模式。莎秧故事的书写者有日本作家和电影人,有在台日本作者,也有台湾作者,由于殖民与被殖民、教育、人生阅历、世界观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莎秧书写蕴含了多元言说的可能。
2018年05期 No.159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罗勇;
本研究基于我国大陆地区涉及台湾研究的学位论文开展文献计量学分析,从高校数量、地域分布、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和热点、学科专业、论文选题等方面对中国大陆高校1980年以来的台湾研究现状加以分析,揭示出高校相关研究的规模、特征及趋势,并对台湾研究学位论文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选题范围狭窄、结合实际不紧密、研究方法单一等展开讨论。
2018年05期 No.159 9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
2018年05期 No.15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