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明江;
情感、话语在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组织者经过特定的"框架整合",能推动共同情感、话语的构建,最终产生集体行动。本文研究发现,在"太阳花"运动过程中,"反服贸"人士使用了某种特定的"框架整合"模式,分别包括了"诊断框架"、"处方框架"以及"动机框架",将原本分散的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等进行了有效整合,并构建起认同和支持"反服贸"运动的情感、话语,从而推动了"反服贸"运动的爆发。当然,"反服贸"人士之所以能使用情感话语动员台湾大量青年学生参与"反服贸"运动,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中,青年学生与社会运动所构建的情感话语产生了共鸣。
2017年04期 No.152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范芹;武力超;
论文首先利用出口产品结构对中国台湾地区与韩国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货物贸易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VECM框架研究韩国向中国大陆出口和中国台湾向中国大陆出口之间的动态关系。论文认为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台湾地区和韩国之间的产品重叠度较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从短期来看,韩国向中国大陆出口不利于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而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有利于韩国向中国大陆出口;长期来看,中韩FTA的实施对台湾地区的贸易转移效应的不利态势会逐渐凸显。
2017年04期 No.152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杜朝运;汪丽瑾;
本文运用2014年台湾地区家庭收支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和Ivprobit模型,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正规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广泛和高质量的社会网络会促进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分县市和分北部、中南部地区来看,社会网络的扩大对在台湾的县和中南部地区的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边际影响更大。本文的策略含义在于政府应将区域差异性考虑在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发挥家庭社会网络的功能。
2017年04期 No.152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刘君博;
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是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整体性修改中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在新法实施后,台湾地区民诉法学界和司法界对于第三人撤销之诉适格原告的判断标准、客体要件、审理及救济程序等具体制度的解释适用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研讨,但尚未形成共识。全面考察台湾地区第三人撤销之诉具体制度要件安排的理论依据和司法实务判断标准对深入理解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解释论研究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2017年04期 No.152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孙也龙;
预先医疗指示起源于美国,其法理基础是先前自主权和拒绝维生医疗权,世界各法域都已掀起预先医疗指示的立法潮流。我国台湾地区在2015年底通过"病人自主权利法"建立了预立医疗决定制度,该制度对原先的预立意愿书制度做出了重要改动,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该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预立医疗决定可拒绝的措施,预立医疗决定的执行条件、程序,医疗机构或医师的责任豁免和专业裁量权。鉴于大陆地区正在推广生前预嘱,对台湾地区预立医疗决定制度的法学思考就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4期 No.152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肖琼露;
台湾地区"立法院"的调阅权自确立以来,面临着诸多权力配置和权限划分问题。"司法院大法官"作成的"释字第729号解释"从立法机构与检察机关关系的角度,对立法机构调查权的行使范围和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台湾地区检察机关的职权进行了功能分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地区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的解释方法呈现功能主义的典范转移。
2017年04期 No.15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肖日葵;
两岸同胞的社区融合是推进两岸社会整合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构建"两岸一家亲"的重要内容。以融合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X社区两岸同胞融合过程,研究发现两岸同胞的社区融合不仅是建设两岸同胞居住、生活、工作、娱乐在一起的生活共同体,更是培养两岸同胞相互认同的精神共同体。两岸同胞的社区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不断互动的积累过程,既有赖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背景下,两岸社区交流合作所带来的相互提升和认同;更依赖于包容性社会政策建构下,两岸同胞在相互服务中的参与式融合,最终实现在融合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深融合之目标。
2017年04期 No.152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岳忠豪;
《马关条约》使东亚格局和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马关条约》最终约本有中、日、英三种文本,且在割让的台湾、辽东等地的权利属性上有"主权"和"管理权"的表述差异,近来学界对此分歧极大。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关条约》三种文本从提出到谈判再到最终订约的历史过程为考察对象,证明三种文本皆系日方提出,而日方采取的差异表述充分借鉴了清朝惯有的条约表达习惯,或可一窥当日日方的谋略心境。
2017年04期 No.152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王玉国;
个人的日记、自传、回忆录及口述历史等,是"个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档案及报刊资料的有益补充,从中可以更清楚看到台湾光复与接收的相关细节:绝大多数民众对日本战败表现兴奋,也有部分民众表现失望;台湾民众对国军军容不整失望的同时,也给予理解与宽容;台湾光复后的所谓自来水龙头事件,甚至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个体记忆"。因亲历者、旁观者、听说者对台湾光复接收的接触程度不同,导致"个体记忆"也存在差异,但这些"个体记忆"都丰富了台湾光复与接收的"集体记忆"。
2017年04期 No.152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欧阳月姣;
本文将光复初期的台湾去殖民化历程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首先明确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政权以后属于国统区,其社会矛盾乃至"二二八事件"的爆发与处理都无法脱离国共内战的大背景;其次分析目前惯用的"去日本化/再中国化"的阐释框架尚不足以界定或解释光复初期台湾面临的去殖民化难题,相反,囿于国族视角的固化想象反而局限了研究思路;最后引入"民族形式"论争试图打破国族话语的局限性。
2017年04期 No.152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吴鵾;
混语现象存在于台湾乡土文学发展流变中的不同历史时期。从1930年代的台湾话文之争到1970年代的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由于乡土文学关涉民族与民主的历史重任,其混语表现便承担起类似"印刷语言"的角色定位,由此呈现出具有向心力与稳定性的"统一"形态。1990年代以后,随着符合现代性规范的社会体制基本成型,原有导引文学价值取向的"逻各斯中心"消失,台湾后乡土文学又以混合语码的形式展开对规训社会的话语批判,而此时的混语现象则表现出离心力与多向性的审美特征。
2017年04期 No.152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正>《台湾研究集刊》创办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协办,目前为双月刊,每年6期,双月20日出刊,主要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社会、教育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论文、书刊评介、学术综述等。201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由厦门大学牵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
2017年04期 No.152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