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深
在以往的20年中,两岸民间关系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两岸政治关系依然处于高度的不稳定状态,两岸民间关系发展的制度规则稀缺已然显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分析框架,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尝试研究两岸关系不稳态的制度因素。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规则与制度创新;第二,两岸“民间性”制度创新模式存在严重的局限性;第三,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制度创新,而全方位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规则的规则”——确立“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共识。
2000年02期 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王茹
陈唐体制是应付危机的过渡性体制。岛内政党生态的板块重组和“宪政体制”分权制衡不清一方面使陈唐“政府”可能陷于僵局,另一方面陈水扁也能以“跨党派、全民、清流”等名号游走其间,争取其权力的最大空间。这个体制最大特征是个人色彩突出,政党政治责任不清,而民进党还没有完成“政党轮替”,如何处理“党政关系”是民进党和陈唐体制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0年02期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 彭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台湾岛内、外的种种原因,台湾的著作权制度日益迈向国际化。经过1992、1998年的两度修改,台湾著作权法在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及内容上都基本达到了《伯尔尼公约》和TRIPS的要求。但是,若进一步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台湾现行著作权法并非完全符合这些国际公约的各种标准,该法关于外国人著作的保护、出租权、电脑程式等问题的规定似乎仍与国际公约有一定距离。
2000年02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 宋传荣
海峡两岸公司经理人法律制度上存在多方面差异。在立法体例方面,大陆立法显得不尽合理,台湾立法可供借鉴;在法律地位方面,两岸立法各具特点,可以取长补短;在经理权方面,两岸立法均须进一步完善;在义务和责任方面,大陆立法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台湾立法有关内容足资参考。
2000年02期 26-3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李非
本文着重论述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中的贸易型态问题。从 80年代转口贸易的起步到90年代转运贸易的崛起,从90年代前期过境贸易的扩张到90年代后期“准直接”贸易的兴起,以及世纪之交两岸“试点直航”的启动和发展,都说明两岸贸易往来日益朝符合经济效益、有利于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方向发展,也显示两岸贸易型态从间接逐渐向直接转化的发展趋势。
2000年02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邓利娟
3月 18日的台湾选举结果给未来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变数。首先,即将成为执政党的民进党至今不放弃“台独”立场,使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对峙,这不仅会加剧台湾社会政治环境的动荡,激化原有的经济矛盾,还会直接伤害台湾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随着政权转移的实现,巨额的竞选支票急待兑现,台湾财政的困境将进一步加剧。第三,民进党与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有较大不同,今后台湾的产业政策将朝重视环境保护方向转变,但限于种种现实条件,这种转变的幅度不可能很大。
2000年02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皮军
台湾提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已近30年。本文在分析台湾产业的发展阶段后,提出台湾产业升级具有片面性和依赖性并因此造成产业结构的松散性等特点,指出金融危机和地震对台湾的产业升级造成的影响以及台湾产业升级的道路中将遇到的其他障碍,并剖析台湾当局针对危机和地震的一些政策措施,展望台湾产业升级的前景。
2000年02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 林长华
战后日台投资关系,表现为日对台的单向投资关系,而且日对台投资不断扩大。如果说日台贸易关系从流通领域反映日台的从属经济关系,那末,日本通过对台直接投资和技术合作,深入到台湾生产领域内部,更使日台经济关系成为从属的经济关系。这种日台从属经济关系,从台湾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很难有根本的改变。
2000年02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黄安余
在台湾经济发展史上,农业曾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工业化后,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商业,工业经济的波动成长则致使劳工回流农村,形成农工就业互动。劳工流动率偏高使非熟练劳工比重增加、农工就业互动性强、企业规模小以及工业布局分散,这些均导致劳工阶级意识薄弱等特点。
2000年02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汪慕恒
<正>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的统计资料,1999年l-6月台湾的外资直接资本投资额(包括华侨资本,指批准投资额)比1998年同期减少2.7%(此项投资额数字系在1998年11月“外侨投资条例”、“华侨归国投资条例”交付修订之后的数字,1999年l-6月
2000年02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陈在正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沈葆桢受命为钦差大臣,两次巡台,积极加强台湾防务,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事件结束后采取了添设郡县等一系列善后措施,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奠基人。督江期间仍大力支持丁日昌开发台湾加强台防的措施,并密切注视日本觊觎我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的阴谋活动。
2000年02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陈小冲
清光绪二十八年台湾商船金顺益号违约入内地非通商口岸贸易,被闽海关查获罚充入官。这件案例说明,随着割台后台湾人身份地位的变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是导致原以两岸贸易为主业的台湾郊行加速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02期 73-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汪毅夫
<正>厦门集美图书馆馆藏颇丰.近日,我从该馆借阅了日据时期的三种台湾游记:汪洋《台游日记》(1917)、黄强《台湾别府鸿雪录》(1928)和江亢虎《台湾追记》(1935).《台游日记》收于汪洋《台湾观察报告书》(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6月版),书前有作者
2000年02期 7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徐学
60至80年代,余光中结合其教学、翻译及创作的经验,对中文西化这一语言学课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内容包括:1.近百年来欧美语言“入侵”中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2.中文恶性西化病症和病因分析;3.倡导不违背中文常态的“善性西化”。余光中的“中文西化论”在其汉文学语言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对汉文学语言理论有独到贡献,而且为汉语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2000年02期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彭耀春
本文依照姚一苇晚年所透露的《红鼻子》的创作心理背景,在与姚一苇戏剧作品的相互印证中探讨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心理定式和戏剧作品的深层结构:政治环境的压抑致使姚一苇“开始思索人的问题”,思考当代台湾人的“处境”,透过人的危机感,揭示人在困境中的失落和异化,并以人的“寻找”作为对抗线索,从关注人、关怀人、张扬人的高贵,延伸出人对环境的抗争,对命运的挑战,对自我的超越。
2000年02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