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后初期台湾政治分析(1945—1950年)

    范希周;

    <正> 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至1949年12月国民党当局迁白,是战后台湾政治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台湾刚刚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却又面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动乱年代。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台湾政治社会结构重新组合,新旧社会矛盾相互交错,形成其特有的政治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当时台湾社会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以及台湾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而且对后来台湾政治的演变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91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 评台湾当局“修宪”

    陈动;

    <正> 台湾当局今年4月通过了“宪法增修条文”,并决定在明年初进一步修改“宪法”。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求教于大家。一、修宪的原因台湾当局“修宪”的直接原因是内部政治斗争所引发的政治资源再分配和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蒋经国逝世以后,强人已去,原“动戡体制”所维系的“权威主义体制”走向瓦解,国民党内部、民进党为代表的反对党以及台湾人民都提出终止“动员战乱时期”废止《临时条款》,进行“宪政改革”、落实“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弃以往以“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和修改《临时条

    1991年04期 1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民进党政治主张的走向及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林劲;

    <正> 引言民进党是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以来所成立的政党中势力最大的在野党,其拥有的党员数和台湾政坛公职人员数居所有在野党之首,是仅次于国民党的台湾第二大政党,担负着与执政的国民党合法抗争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政党必须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或政治主张,借此将党员聚集在自己周围。政党的政治目标及政治主张,即具有一定社会思想和利益基础的治理国家的建议,有关国是的政治见解,最重要的是根本社会制度上的见解,是其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党竞争日趋激烈,政治主张在政党争取社会政治资源和政坛地位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政治主张的走向对于政党而言,不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不容轻忽的。鉴于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台湾政局的演变,政党在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民进党在目前台湾政坛的地位,并考察多方面因素,可以认为民进党将发展成

    1991年04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维系美台关系基本因素分析

    张苾芜;

    <正> 美台关系是台湾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因素之一。台湾何以能够长期维持与美国的关系?目前美台关系处于何种状况?这些都关系到中国的统一。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一、战略价值台湾的战略价值曾是维系美台关系的唯一重要因素,也是开启纷繁复杂的美台关系史的关键。40多年来,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经历了两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5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对蒋介石及国民党政权极端厌恶,然而不久后他却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接着,美国又向台湾派遣军事顾问团,提供大量军经援助,其原因就在于台湾对美国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根据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

    1991年04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 《国统纲领》透视

    李强;

    <正> 《国家统一纲领》出台后,台湾当局和各种媒体便开始大肆鼓吹这个纲领是指导今后大陆政策的最高的纲领性文件。李登辉说:“40多年来,政府都是根据动员戡乱时期的相关法规168条的规定运作,一切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也都与这些法规息息相关。宣布终止动戡时期及废除临时条款后,如无相关的规章取代,我们一切活动都要失去凭据,停止下来,也会发生问题”,所以,为“配合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及废止临时条款,我们订颁了国家统一纲领,使国家运作及对大陆政策有所依据”,“就是希望弥补终止动戡时期后的真空”。

    1991年04期 30-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从《国统纲领》看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

    徐博东;

    <正> 从表面上看,《国家统一纲领》的确包涵有一些值得欢迎和肯定的积极因素,例如:1.明确宣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进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中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并表示要与大陆“共向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2.具体地设计了推动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即分为:“交流互惠”(近程)→“互信合作”(中程)→“协商统一”(远程)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应当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构想。3.主张“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逐步放宽各项限制,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以促进双方社会繁荣”;“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以创造协商统一的有利条件”等等。

    1991年0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与困境

    李非;

    <正> 战后台湾经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到工业化的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变。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其发展模式给当前经济带来何种困境?本文拟从这二个方面作一分析。一、模式特征反映经济运动形式的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规定经济成长目标及其主要内容的基本框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有传统的经济增长型、变通的经济发展型和激进的经济自主型三种。从战后发展历程看,台湾经济比较接近第二种发展模式,即克服了第一种模式的“不发展的增长”,但也未摆脱第三种模式的“不发达的发展”。战后初期台湾经济社会基本处在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即一方面是数量有限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数量庞大的传统性农业部门。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社会

    1991年04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台湾财政支出浅析

    邓利娟;

    <正> 财政支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实现其经济政治职能而将所集中的财政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行为,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战后台湾当局,作为一个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支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本文拟从支出增长与支出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战后台湾财政支出概貌、特点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一、财政支出的增长由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战后40年来,台湾财政总支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首先比较分析财政支出净额与国民生产总额的增长指数。以1951年度为基期,到1988年度,财政支出净额大约增加308倍,国民生产总额大约增加277倍,财政支出的增长指数大于

    1991年04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台湾境外金融中心探析

    许心鹏;

    <正> 境外金融中心是一种新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台湾境外金融中心建立迄今已有7个年头。台湾财金当局早就信誓旦旦地把发展台北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金融国际化的政策目标之一,新出炉的《国建六年计划》,更加显示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意图。台湾境外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如何?今后是否可能发展成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必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本文将通过分析台湾境外金融中心的建立及运行状况,探讨这一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1年04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析评

    彭莉;

    <正> 台湾《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下称《产升条例》)1990年底在“立法院”吵闹不休中完成立法手续。《产升条例》的出台结束了在台湾实施了30年之久的《奖励投资条例》,并首次以立法方式确定台湾的经济发展策略已由过去强调奖励投资、储蓄、外销,转而注重产业升级与结构的改变。这是一项极具宣示效果的转变。本文现就《产升条例》的立法动因、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991年04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台湾的对外资本投资:与南朝鲜的比较

    涂照彦;汪慕恒;

    <正> 一、序言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89年3月16日号)有这样的一段评论:“台湾企业与南朝鲜企业的对外投资虽然尚处于初出台阶段,但却已经开始对其本身的经济与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的经济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台湾与南朝鲜的企业能够顺利经营其海外子公司对受资国今后10年的经济发展将会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台湾与南朝鲜已从资本输入地区转为资本输出地区了。近10年来(80年代)台湾与南朝鲜不仅上升为世界贸易的主要输出入地区,而且在金融上也迅速提高其作为资本输出地区的地位。”台湾与南胡鲜的对外投资虽然不断在迅速增大,但其实际状况却未必如人们所充分了解,而有关的理论分析就更是完全没有了。作者以建立新兴工业化经济理论作为科研方向,更有责任探讨台湾与南朝鲜的对外投资问题。由于有关台湾、南朝鲜的对外投资的资料很零

    1991年04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 台湾的产业政策分析

    刘进庆;雷慧英;

    <正> 一、分析的观点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作为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台湾的宏观经济成果是特别显著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开发的成功事例,十分引人注目。在台湾取得如此成果的背景当中,可以列举出许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作用因素则是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的适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当然,应该指出,并不是每一项政策,也不是所有的政策都对经挤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也有带来消极作用的政策。总之,本文的课题是在台湾经济的背景下,概论产业各种政策对经济发展

    1991年04期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 从困境中走出——论台湾现代派作家文化选择意识的变迁

    张恒春;

    <正> 1988年白先勇接受蔡克健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出国之后,最重要的变化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我在台湾的时候,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很大。那阵子,我们提倡现代文学,自己也搞现代派创作。到了西方之后,却反过来追求传统文化,我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我的作品也有意无意地显露这种融合。”白先勇的这段话,相当有代表性地概括了台湾多数现代派作家走过的创作道路,也揭示了这些作家文化选择意识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向。大体而言,这些作家经过1960年代的现代主义洗礼和1970年代自觉的文化省思,已经摆脱了现代主义创作观的束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追求:在创作中力求价值取向、文学观念的中西融合。由于这种创作观的形成,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或技巧形式上都超越了他们的早期水平,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面貌的民族文学。他们的探索和走过的道路对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

    1991年04期 80-8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关于台湾言情小说

    黄重添;

    <正> 一言情小说主要指那些纯粹描写男女情事的创作,因此有人称它是唯情小说。古今中外文学中,言情小说一向深受欢迎,尤其为青少年读行所喜爱。在台湾,虽然50年代已陆续出现言情文学作品,但流行却是在60年代初皇冠出版社出版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之后。自此,这类创作“行情”看好,以致形成所谓的“琼瑶热”。准确地说,应叫“言情小说热”。然而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基本不重视对它的研究,或者说对它的理论批评远远落后于创作。如果把台湾言情小说创作比作一个壮汉,那么对它的研究充其量是一个孱弱的矮小女子。二者十分的不匹配。虽然曾有文人作家对“琼瑶热”是是非非,甚至有人公开提出清除“琼瑶公害”,但这仅是一种带情绪化的指责,而不是属于文学评论范畴的学术批评。而在大陆,自80年代开始,台湾言情小说也相当畅销(有人把大陆流行包括言情小说在内的台港通俗文学作品说成是“台港文学热”,这是极不确切的,因为台港文学不全是通俗文学),其中以琼瑶的作品为之最,次之是姬小苔、玄小佛的小说,但现状同样是研究与出版没有同

    1991年04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台湾义勇队的筹组及在福建的活动

    林真;

    <正> 笔者先后拜读了张毕来的《台湾义勇队》、李仲的《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王晓波的《李友邦与台湾义勇队初探》、《日据时期的台湾独立革命与李友邦将军》,对上述诸先生的忆述和论著深感受益非浅,但也感到由于材料的缺乏及回忆疏漏,一些史实有所舛误,特别对于台湾义勇队在福建的活动未能得到阐述,这不能不引以为憾。本文拟据手头掌握的档案材料(主要是军委会政治部档案及福建省、崇安县、龙岩市档案馆馆藏有关档案),对台湾义勇队的筹组经过,在福建的活动,以及台湾义勇队与国共两党的关系作一探讨,以就教于专家。

    1991年04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略论台湾成人教育

    承上;

    <正> 在当今的社会,成人教育已日益引起人们兴趣和重视。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要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知识,“学无止境”已是时代的要求。成人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教育新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代表了未来教育的新方向。因此,开展对成人教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就台湾成人教育作一粗略的探讨。一、近期的发展战后,以扫盲为中心的成人教育在台湾岛上迅速开展,其后几十年间,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活动一直相当活跃。但需要指出,台湾各项成人教育活动始终是附属于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一词很少被提及,也无明确的范围和对象,因而妨碍了成人教育独立地位的确定,

    1991年04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台湾产业结构转变与产业升级策略

    庄义仁;

    <正> 一、产业转变趋势1.三级产业产值变动趋势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随着三级产业产值的变化而转变的。从台湾三级产业占 GDP 的比率看,农业在1961年占27.5%,1971年则降为15.04%,1981年已跌为7.41%,而到1989年更跌至4.43%;同期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率变化则分别为24.21%、37.63%、46.36%以及45.25%,至于制造业产值所占的比率变化,同期也分别为16.41%、29.58%、36.97%以及37.17%;而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率,1961年为48.29%,1971年降为47.32%,1981年则占46.23%,至1989年时已超过50%。不难看出,在这29年之间,台湾服务业产值的比率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再从产值的增长率观察,如分三个时期(1962年至1971年,1972年至1981年,1982年至1989年)看,农业产值在第一个时期的平均年增率为3.87%,至第二个

    1991年04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简讯

    集言;

    <正> 为开展与推动台湾问题的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与鹭江出版社于1985年共同编辑“台湾研究丛书”。几年来,已陆续出版了《台湾海外经济法概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战后台湾对外贸易》、《闽台民间艺术散论》、《台湾新文学概观》等。现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该丛书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丛书。为加强对丛书的指导,最近成立了以陈孔立教授为主编,汪慕恒教授、游斌副编审为副主编的编委会,以利整体规划、优化选题,提升丛书的学术品位。即将陆续出版的有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室承担的系列书稿《战后台湾企业集团》、《战后台湾金融》、《战后台湾工业》、《战后台湾农业》、《战后台湾财政》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史》等。

    1991年04期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下载本期数据